Ȳ 订购热线
400-9993-513

煎茶道是怎么回事?带你去小笠原流煎茶道八月茶会!

作者:小刀  来源:三联生活

七夕刚过,三伏天气的暑热未除,又逢西晒之时,文昌小院中蝉声大噪,不时将庭院中宾客的轻浅谈笑声压了下去。然而小院的西厢却静谧得出奇,这里并非没有宾客,相反,主客相会正在此间。只见西厢中点茶人神情素雅,客人静气凝神,均置外物如罔闻,十几人在座,却只闻得细水流过茶盏,如泉水过石,泠泠中似乎可以还原出一股沁透心脾的清爽气息。

在这里,修习日本小笠原流煎茶道七年的黄秀玉教授正在点茶,担任茶会后见的是翟秀明教授,他修习小笠原流煎茶道已经九年。茶会伊始,翟秀明入茶室坐定:"我一般会说,欢迎大家进入疯狂的煎茶道的世界。"

不言说的敬意

这次茶会,点茶人将以比翼棚冷茶点茶法为客人点茶,用煮沸的水点泡玉露,再经由冷急须过冰后奉与客人饮用。此时立秋虽过,仍属三伏,暑热气闷之感尚没有退却,以冷茶法点茶,也与物候相宜。

宾客尚未来到,茶棚上茶入、茶合、羽帚、香合等茶具却早已安放妥当,为配合冷茶点泡,点茶人所选用的茶具也经特意挑选,白玉色的茶杯上绘有金襕手青海波纹图案,目之所及即可一解暑热,倍感清凉。点茶人右手一侧的凉炉、汤沸等用具也已摆放整齐,竹编的小篮中盛有木炭,点茶人会根据需要给凉炉中添炭。比翼棚冷茶点茶法则需在点茶前将切成小块的香放入凉炉炭灰中,净化茶室空气的同时,也可以让客人感到身心愉悦。

铺于点茶人膝前榻上的是一块蜡染制成的茶布敷,一角绘有幽兰一枝,笔法素雅,映得留白部分仿佛也能散发出芳香。据介绍,这茶布敷上的兰花,由小笠原流煎茶道三代家元秀翠夫人手绘,将此茶布敷从日本带回,衬托茶具为客人点茶,以示待客敬意。

茶棚前方寸间,亦有一束兰花,与茶布敷上的花色遥相呼应。幽兰俊赏,以花草作为结界,隔开了点茶人与宾客的世界。结界原是佛教中的术语,指在一定范围内以特定标识形成另一个特殊空间,最为国人所熟知的结界,大概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下的避魔圈。妖魔进不来,师父也不会出去,可见这结界的效力是双向的。在煎茶道中,茶棚前的结界则是为了区分客人的世界和点茶人的世界,客人不会干扰点茶人,点茶人坐于结界之内,自然也是心无旁骛。



茶室另一端,由荷花、荷叶、莲蓬组成的雅题"花中君子"的盛物已奉于几案之上,后面所悬挂轴上有朱豹卿手书"深深海底行"五字。唐朝太守李翱曾向药山法师问道:"何为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特色。禅茶本一体,将药山禅师的偈语写于挂轴之上,供宾客进入茶室后首先拜见,亦为茶会增添些许开悟的禅机。

"煎茶道茶室的布置讲究的是整体氛围的和谐,从茶具的选用,到盛物的摆放,甚至是点茶人和童子服饰的选择,都是经过精心考量的,为的就是让客人感到舒适",茶会即将开始,点茶人又一次细心整理和服,这时方才留意,原来点茶人的和服腰带上所点缀的,也是兰花的图案。

昔日日本煎茶道始祖、黄檗宗的禅僧卖茶翁在暮年之际,为防止功利之徒收集其用具,除将四件紫砂茶具赠送好友外,其余均付之一炬,宁化为灰烬也不肯让它们落于俗手,可见茶具地位之神圣高洁,茶具用度,林林总总数十件,看似繁复,却内蕴精神,所谓器物不言,敬意自在。

主客同修的功课

"领受主人盛情,我上座了。"待所有客人一一落座,今日茶会的主客左颗颗双手将主客定转为面向大家的方向,再将手持折扇的大头朝向其他客人,谦逊地说着。主客定是左颗颗面前的另一款插花,用小菊花插制而成,题为"东篱佳色",是主人为主客特意插制。原本面向主客放置,落座之后,主客为使所有宾客均能欣赏到此款插花,会双手扶转插花,使它面向其他宾客。

日本茶道一向以礼节繁多著称,点茶人一举一动自然要遵守规制。然而,茶会礼节不仅规范着点茶人的行动,客人同样有礼法可依循。煎茶道茶会,说是一场需要主客同修的功课,并不为过。

客人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客,"一场茶会,有时甚至就是为了主客而设定。到了一个季节,主人特别思念哪一位朋友,就会邀请他作为一场茶会的主客,茶会前,主人甚至还会先拜会一下主客,与他商议还要邀请哪些客人。"



在茶席之上,主客则是所有客人的代表,只有他能代表客人与后见说话,其他客人则要保持静默,并在行动上与主客一致。与主人寒暄过后,主客从童子手中接过会记,细细赏读。会记虽小,记录的却是本次茶会所有用度。彼时,茶室内惟有茗主点茶的流水声、童子膝行奉果上茶的窸窣声、童子与客人敬礼还礼时的簌簌声,宾主双方,皆正色悄然。

日本煎茶道茶会中,茗主点茶一次只有五杯,给前五位客人享用。其余客人则由在水屋点茶人周秀艳点茶。周秀艳已经取得小笠原流煎茶道正教授资格,修习茶道已有十三载,于茶道礼节颇为精通。茶会开始之前,她对童子上茶的动作多番指点,形容优雅,言笑晏晏。茶会开始后,一进入点茶的世界,她的面容一下肃穆起来,与身处茶室的点茶人一样,清洗茶具,擦拭茶杯,转手均为两下,并没有因不在茶室内而松容,同样是小心翼翼。

"请大家饮茶。"茶已上毕,后见含笑邀请大家喝茶。只见面前的青海波纹茶碗中浅浅半杯玉露,色泽清透,尚有碎末在澄澈的茶汤中漂旋,甚是美丽。微饮一口,过齿微凉,甘甜香气萦绕于口,竟全无苦涩之感。且分两口细细品味,最后须发出"嘶"的一声,尽饮茶汤。

在第一道茶与第二道茶之间,客人可享用主人备下的茶点。今日正值盂兰盆节前夕,主人制作出名为"吉祥灯"的果子,以应时序。果子由糯米和豆沙制成,橘黄娇艳,色彩鲜亮,入口一尝,味道偏甜,为的是充分刺激味觉,食后饮用的第二道茶更显鲜美。

第二道茶饮毕,宾客随主客将茶杯扣于锡制茶托之上,请于榻榻米边缘的二目之外,并将茶托逆时针旋转两次,每次均转90度,手法尽显恭敬与真诚。原来在上茶时,主人将茶托上徽记的大头朝向客人,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不仅茶托如此,上果子时,盛果子的怀纸同样要以正面面对客人,所谓"正面永远朝向客人",是小笠原流煎茶道器具摆放时的重要礼法。如今茶汤饮毕,客人转杯,将茶托大头转向主人,方是还了这道礼。

渊源与新变

煎茶道对礼法的看重,于今日茶会可见一斑。小笠原流礼法本源自皇家子弟举行成人仪式中的礼仪。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小笠原流的远祖小笠原远光就是幕府将军的礼宾奉仕官。到了室町时代,小笠原家族不仅掌管着幕府礼宾奉仕权,而且还接管了天皇的礼宾奉仕权。江户时代以后,"小笠原流"已经成为日本最高礼法的代名词,其礼法作为日本礼法的代表,支配着日本的礼法诸流派。小笠原流煎茶道作法是以小笠原流礼法为基础形成的煎茶方式。坚守着传统并加入一定改良而确立的更加适合现代日常生活的茶道。



此外,煎茶于江户时期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与中国明代文化的传入也有很大关系。明清之际,一些有心的中国人为了保存华夏文明礼乐免于战祸,东渡日本。黄檗禅僧隐元隆琦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日本重兴禅宗,被尊为日本黄檗宗的始祖,也是日本煎茶道的精神始祖。他带去的明代饮茶方法,由被煎茶自由清新的世界所吸引的历代日本文化人精心培育提升创见,最终在江户末期形成了煎茶道的仪流。

煎茶道在很大程度上保有明清饮茶遗风。今日茶会所使用的茶棚就名为"比翼棚",其原型约为中国明代晚期盛放花器的花架,传入日本后逐渐发展为点茶茶具。顾名思义,"比翼棚"的命名正来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一句。白居易在日本深受喜爱,堪称影响最广也最大的中国诗人,日本人以诗句命名茶棚,也是对白居易的追思。彼时七夕刚过,用比翼棚点茶,同样是主人的一番心意。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是这样的一种相互交融的过程,根子在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融入了日本的文化,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然后在当下又通过各种各种渠道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影响。",说着,黄秀玉指向右手边的凉炉,"明代晚期的时候,潮州红泥炉和漳州白泥炉都很有名,后来白泥炉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又模仿明代茶书和文人画上的茶具加以制造,最终完备了煎茶道所用道具。"

不仅器具如此,茶叶也是同样。煎茶所用玉露,最早的茶种也源于中国,但由于日本属海洋性气候,种植出来的茶叶含水量远远高于中国茶。1738年,京都宇治的永谷宗冈创制了日本式的蒸青绿茶。生产玉露茶时,在发芽前的20天,茶农会搭起芦帘与稻草,将茶树遮蔽起来,保护茶树的顶端不被阳光照射,使茶树能够长出柔嫩的新芽。将嫩芽采下之后,以蒸汽杀青,经急速冷却,揉成细长的茶叶后再烘干,最终成为煎茶道所饮用的玉露。由此得来的玉露茶气味甘甜,茶汤澄澈,一改卖茶翁时代茶汤的苦涩口感。

如今,自卖茶翁提倡煎茶以来,已有三百余年的时间,煎茶道已成为日本日常化的饮茶方式。茶之道,历时久远,技艺精巧,形式或有繁复,终需归于日常生活。参与茶会,是体验,是修行,需庄重,需肃穆,自然也饱含深情,正如翟秀明在会记上所题写:"茶是寻常生活,只是情深如故。"


(版权申明: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QQ2851802598,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